何謂專注力

  專注力,或稱注意力,是指「知覺或感官維持在特定事物上,不受其他刺激而轉移,以及思想流程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」。在嬰幼兒時期,本來維持注意力時間就是短暫的,但如果他們總是玩東西的持續時間很短暫,對刺激的反應太過強烈,則需要觀察在腦部發展逐漸成熟的兒童期之後,是否仍然專注力不足,行為抑制有困難,甚至學習落後,只會不恰當的自顧自地玩耍,到了幼稚園或小學還是跟不上學習進度。
  
過動現象會有哪些表現?
  過動症與注意力缺損的壞處,包括影響孩子的行為抑制力,讓他沒有辦法克制衝動去等候,想到要做什麼說什麼立刻要進行無法延後,並且會在各種場合出現不恰當的行為(就是「衝動」的這項核心症狀)。還有造成孩子容易分心、持續專注力有困難,到後來可能會刻意逃避需要持續專注力的任務(就是「注意力缺損」的核心症狀)。另外還有活動量大,動來動去自我控制力不佳、話太多,不斷發出怪聲音情形(就是「過動」的這項核心症狀)。過動兒的成因則是多重的,包括體質、環境因子、腦內的活動功能等等,都與他們的行為抑制困難與尋求新奇有關,而產生形形色色的過動症表現。

  過動現象需要何時,及如何接受專業評量?
    包括學校的評鑑觀察,專業的診斷評估,或是其他人的建議,往往是讓家長開始帶子女來尋求診斷的第一步。值得注意的是,過動或注意力缺損現象,一般是在兩種以上場合,都頻繁的出現,才會是符合過動症。假如孩子在班上乖得像貓一樣,下課也很配合同學,卻只有在家中,或只有在祖父母面前,才會為所欲為沒有節制,則較可能是教養規則的問題,不盡然是過動現象造成的。在我們門診的眾多經驗中,若是來自親友師長,有很多人提醒家長,「孩子好像太過動了」,則建議帶到醫院接受評估,由專業判斷是否有過動現象以外的其他狀況。

  情緒障礙也會在一般的孩子出現嗎?
  根據研究,如果兄弟姊妹當中有一人是過動兒,則另外一位手足,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機率也是過動症。但若是常受到家中的過動兒,整天干擾他們做功課、看電視或活動,動不動惹他們生氣,則沒有過動現象的手足,也是會對此有強烈情緒反應。
  情緒障礙所見,除了孩子不能適切的延遲滿足,要的東西沒要到就亂發脾氣外,可能還見到隨便表達出憤怒、破壞東西、或是對成人對小朋友任意動手,情緒堅持度特別高,對於要玩要做的事情不被滿足就會當場大哭大鬧,讓家長難堪。這些情緒也常常藉著體力,還有身體官能傳達出來,如果提供適當的發洩管道,包括療育過程中的物理治療活動,透過肌肉活動發洩精力,遊戲治療與認知治療,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活動,協助表達與抒解情緒。
  
過動現象的藥物治療方式
  過動症的藥物治療,一般包括改善專注力、控制衝動性與過動行為兩部分。常用藥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利他能(商品名Ritalin)、專思達(商品名Concerta)、思銳(商品名Strattera)等,作用機制是促進大腦活化及篩選重要與不重要訊息的功能,抑制行為的衝動性。關於藥物的適用狀況、副作用影響,以及到底孩子藥物需要使用多久,則建議經過醫師評估,使用藥物後觀察行為改善情況,治療也要配合其他非藥物模式進行。
  
療育治療可以給予的幫助
  孩子難以安定,會造成專心一致的困難。如果排除了智能障礙的學習因素外,其他影響學習的問題包括了注意力分散、好動、以及知覺能力不穩定,例如身體感、觸覺、聽覺,都可能因不協調導致影響孩子學習專注度及書寫等動作穩定度。療育過程包括認知治療、職能治療、物理治療等項目,可以藉由訓練提升孩子對身體的自我控制力,減輕相關的過動衝動症狀,讓家長能透過各種方式協助孩子順利成長!

  許多家長或教師,禁止孩子們在家中或課堂吵鬧,仍然無法管理孩子,也常在做正事中間,被孩子的噪音或過動現象干擾,而視自己沒有能力管好小孩,則建議可以設定某些訊息,用以提醒孩子,例如玩具用的槌子,鐘聲、鈴鐺,同時去瞭解孩子處理事情的步驟,提醒孩子注意力轉移到下一件事之前,先將前一件事處理完畢。孩子可以在療育過程中,由其他較進步的孩子身上,學到提升自我控制力。家長也可以在觀察治療室中老師對孩子的指令與管理方法,學到有效控制孩子行為的方式。

亞東醫院精神科 方凱企醫師

轉錄於:http://www.femh.org.tw/epaperadmin/viewarticle.aspx?ID=1363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ADHA
    全站熱搜

    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