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版位
*站內文章大部分是板主自己整理資料及經驗一字一句編寫而成的,未經部落格版主同意,禁止任意轉載、
 複製或移作他用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喔!謝謝大家!
*有關於語言、說話、吞嚥的疑難雜症~歡迎留言!

在看這篇文章前,請先閱讀完這篇--把尿布拿掉吧-孩子的如廁訓練(1)

在教導表達如廁需要時,一樣會用到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:


"刺激 -> 反應 -> 後果"

 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孩子漸漸長大了,一般發展的孩子來說在2歲~3歲之間,就可以開始把尿布拿掉,訓練孩子去廁所尿尿,而尿尿這件事情,可分為兩個部分來教導
1. 膀胱的控制


2. 表達如廁需要


就順序來講,應優先教導膀胱的控制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何謂專注力

  專注力,或稱注意力,是指「知覺或感官維持在特定事物上,不受其他刺激而轉移,以及思想流程不受外界干擾的能力」。在嬰幼兒時期,本來維持注意力時間就是短暫的,但如果他們總是玩東西的持續時間很短暫,對刺激的反應太過強烈,則需要觀察在腦部發展逐漸成熟的兒童期之後,是否仍然專注力不足,行為抑制有困難,甚至學習落後,只會不恰當的自顧自地玩耍,到了幼稚園或小學還是跟不上學習進度。
  
過動現象會有哪些表現?
  過動症與注意力缺損的壞處,包括影響孩子的行為抑制力,讓他沒有辦法克制衝動去等候,想到要做什麼說什麼立刻要進行無法延後,並且會在各種場合出現不恰當的行為(就是「衝動」的這項核心症狀)。還有造成孩子容易分心、持續專注力有困難,到後來可能會刻意逃避需要持續專注力的任務(就是「注意力缺損」的核心症狀)。另外還有活動量大,動來動去自我控制力不佳、話太多,不斷發出怪聲音情形(就是「過動」的這項核心症狀)。過動兒的成因則是多重的,包括體質、環境因子、腦內的活動功能等等,都與他們的行為抑制困難與尋求新奇有關,而產生形形色色的過動症表現。

  過動現象需要何時,及如何接受專業評量?
    包括學校的評鑑觀察,專業的診斷評估,或是其他人的建議,往往是讓家長開始帶子女來尋求診斷的第一步。值得注意的是,過動或注意力缺損現象,一般是在兩種以上場合,都頻繁的出現,才會是符合過動症。假如孩子在班上乖得像貓一樣,下課也很配合同學,卻只有在家中,或只有在祖父母面前,才會為所欲為沒有節制,則較可能是教養規則的問題,不盡然是過動現象造成的。在我們門診的眾多經驗中,若是來自親友師長,有很多人提醒家長,「孩子好像太過動了」,則建議帶到醫院接受評估,由專業判斷是否有過動現象以外的其他狀況。

  情緒障礙也會在一般的孩子出現嗎?

文章標籤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療育資訊錯綜複雜、琳琅滿目,要好好的規劃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
這邊我提供一點小小的看法
1. 第一步是靜下心來將資訊做一個統整,我非常建議你們看一本書http://abacharlie.blogspot.com/2011/06/blog-post_3206.html
書不用看多但要看對,這本書沒有花俏的外表,但作者清楚明瞭的介紹了泛自閉症障礙的本質以及目前"已驗證"有效的療育策略,可以幫你們很快的了解這個診斷以及過濾掉很多不必要的資訊(資訊多也很麻煩的),請務必耐心的看完。

2. 孩子的早療一定要密集,每週"至少"要大於20小時,療效才會明顯。

3. 初期建議先不要去幼稚園或托兒所,雖然幼稚園及托兒所可以給予孩子很多刺激,但現階段幼稚園或托兒所的教學不夠密集以及個別化,孩子可能需要先上比較密集及個別化的課程,學習一些先備能力(模仿、觀察、安坐、服從指令...)之後,往後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學習才會比較有效益。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閱讀這一篇前,請先參考

 

如何引導正在發展口語的孩子-語言行為教學(1)-語言的功用

 

       由前一篇的介紹,我們可以將語言依其功能分類,分類的目的除了了解語言的不同功能外,也與教學的方式有極大的關連,而在教導孩子不同的語言行為之前,我們需要先了解一個教學的基本架構,我們稱之為ABC架構,我們來看一下這個ABC架構的組成:

 

A-Antecedent 前因

 

B-Behavior 行為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常常會被家長詢問到-我的孩子現在1yX個月(接近2歲),都還不太會說話,只有一些爸爸、車車、嗚嗚等等不到十個字的表達,有時候孩子講出來之後,要他再講一遍,他就不說了,怎麼逼他也不講,也會講一些火星文,批哩啪啦一堆都聽不懂。
       
      我們在教導孩子使用口語之前,可以試著去想想孩子為什麼要說話,或是更廣泛一點的去思考人類為什麼要說話,就物競天擇、適者生存的角度來說,說話一定有什麼好處得以讓我們進化到擁有說話的能力,史金納博士在西元1957年出版了一本名為"語言行為"(Verbal Behavior)的書,當時他把語言也當作是人類行為的一部分然後加以分析(現在我們也持續認為語言是一種行為),他所要探究的是語言有什麼功能(Function),也就是語言是做什麼用的,因此他把語言依其功能做了一些分類,分別是:


Mand (要求/表達需求)

Tact (命名)

文章標籤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看這一篇之前,請先看完前篇

複習一下操作制約的基本架構 (專有名詞為三期後效關連 three-term contingency)

刺激  ->  反應  ->  後果
若要引發孩子主動的表達,先決條件就是改變刺激的形態,可將刺激改為非口語刺激,如:視覺刺激、聲音刺激、觸覺刺激、嗅覺刺激、味覺刺激、本體覺刺激、前庭覺刺激。


文章標籤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之前在北榮語言治療部門實習時,有一位家長跟我分享他教孩子的一些困難,爸爸說:『這個孩子一定要你問他話他才回答,你不問他他都不講話,我該如何教他主動一點?』聽到這樣的問題,我試著從行為分析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:

從操作制約(Operant Conditioning)的基本架構來看

刺激  ->  反應  ->  後果

刺激會誘發反應,反應之後會得到一個後果,後果會影響反應下次在相似刺激下出現的可能性

文章標籤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常聽到家長說:「我的小孩到現在只會叫媽媽,而且講話很不清楚。」

很多家長在主述問題時,常把兩種能力混為一談。

其實,這是兩種不同的問題。

前者為「語言」問題   後者則為「言語」上的問題。

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,這兩者的差異。


很多人以為我們從嘴巴說的來的話語就稱為語言

文章標籤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這邊提供給家長一個小小的練習,可以試著去了解一下孩子表達需求的能力到什麼程度,而這個測試比較適合1歲半到2歲半之間的孩子來進行,程序如下:

1. 下載表格
    表格1 表格2 (請到原網站下載,按前面的連結即可連到原網站)

2. 依據表格1列出20個孩子最喜歡玩的玩具、喜歡吃的東西、喜歡的人等等

3. 將這些東西收集起來,先不給予孩子,也不給孩子看到

4. 首先測試『詢問+物品未呈現』的狀況下孩子是否能表達需求,方法如下:

 

文章標籤

木木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